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再度开会宣称将强推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然而,推广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顺利,且地区间很不平衡,部分地方进展比较缓慢。国家已经一再强调,政府也频频出台政策。而今,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一现象的原由是什么?是害怕重蹈食品电子监管码覆辙,还是由于成本的增加,抑或是害怕药品电子监管码实施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推行,到底是谁动了谁的奶酪?
两年前的食品电子监管码
国家质检总局亦曾于2008年计划在食品领域推行电子监管码,后因为被质疑和反对而胎死腹中。食品电子监管码的夭折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这一阴影还未散去,药品电子监管码便接踵而来,这让部分药企不得不对基本药物全品种加电子监管心存疑虑。
此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负责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的公司并非公开招标产生,且与当年国家质检总局计划在食品领域推行电子监管码时所选的公司“如出一辙”。这也让众多药企心里的石头始终无法放下。
来自国家药监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文件显示,目前承担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运营项目的是中信21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一直与国家质检总局合作,负责部分产品的电子监管工作。
“编码公司安全保障可靠吗、电子码被复制套码生产怎么办?数据安全性问题上,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只能提出质疑。会不会像两年前的食品电子监管码一样半途而废?”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虽然如此,但从目前的形势看,药品电子监管码半路停工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那些盘旋在人们心中的疑虑却不会那么容易烟消云散。
现今,监管码增加了谁的成本?
此次,国家药监局在推行基本药物电子监管时,每家企业的300元密钥费已改为国家财政支付。但该项工作落实下来,具体每个企业究竟要花多少钱,仍然是业内疑虑的重点。
鉴于目前药品检测主要是批检而不是瓶检或盒检,一些流通企业对基本药物电子监管要求提交产品销售单元的做法仍存有质疑,认为此举将加大企业的操作难度和经营成本,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医药商业公司的负责人就表示,若每一个单位产品的监管码都要符合要求,他们公司因此增加的费用可能会达到5000万元。此外生产线改造、成品仓库改造等多项工作也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因此增加的成本将是很大一笔钱。这是一个天文数字。预算是多少,一个单位应该花多少钱,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企业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心里就没底。”北京一位医药人士如是说。
而承担北京多家入网企业电子监管码印制的一家印刷有限公司表示:“赋码印刷肯定是有成本的。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赋码印刷的技术和过程,我们就会明白赋码是完全可以实现而不会提高企业太多生产成本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赋码的作用,我们就会明白赋码是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的。”
“对企业来说投入一些成本,相对于利用电子监管码打击假冒伪劣有效挽回的市场,相对于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所产生的效益,这点投入是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减少了打假的费用,提升了打假的效率,帮助企业建立了企业产品的有效追溯体系,完善了产品的管理,加强了防伪措施,提升了打假准确度,提升了真品的销量,相信企业以后的销量和利润都比现在有明显提升。”一位药企的领导人肯定地说道:“任何企业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升级以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需要投入。尽管此次赋码会投入一些成本,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投入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药店购药的一位女士当被问及对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有何感想时说道:“实施监管码当然好了,希望能真正起到作用。企业投入了成本,随之而来那我们买的药的价格也自然增长了,不过如果(药品电子监管码)真的能起到好的作用,我们宁愿多花点钱买到真正的好药”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也是能理解的,毕竟各人所处环境不一样,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在笔者看来都是其道理的。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而国家的初衷无非是想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让所有人更好的发展下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从企业的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从国家经济前进的角度,决定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笔者也相信,待监管码全面实施运行以后,出现的景况定是空前绝后的。
分享此消息:
Copyright © 广东阿诺捷喷墨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